▲周秉德接受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
周秉德,周恩来总理侄女,沈钧儒孙媳。1949年6月,周秉德来到北京,12岁的她开始在伯父周恩来身边生活,直到15年后,27岁的她与沈钧儒长孙沈人骅结婚,才离开了西花厅。周秉德与伯母,相处了43年。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了周秉德,听她讲述了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的爱情故事。
▲14岁的周秉德和伯父周恩来的合影
▲1952年夏,伯母邓颖超与周秉德在北海少年宫合影
01
伯母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与伯父相识
周秉德介绍,伯母的祖籍是河南光山,他的父亲是个武官,曾在广西做镇守使。
公开资料显示:邓颖超的祖父叫邓功显,清咸丰年间,为躲避战乱携妻带子从江西安福县来到河南光山县投奔表亲阮鼎。阮鼎当时在光山做县令,邓功显到县衙任职,担任师爷,被尊称为邓公。
次年,邓功显的四子邓廷忠出生。邓廷忠是邓颖超的父亲,土生土长的光山人,是光绪十五年的武进士,曾经官至广西南宁镇台。邓颖超虽出生在南宁,但籍贯一直在光山,她不止一次说过:“我父亲是光山县人,所以我也是光山县人。”
周秉德介绍,伯母父亲的第一任妻子在很早就去世了,我伯母的父亲便又续弦了一位,就是我的伯母的母亲,叫杨振德,湖南长沙人。杨振德从小被父亲培养长大,从小就学了文化,她的父亲希望她能够自立,不要完全依靠男人,学了一些医术。
嫁到邓家以后,伯母的父亲也很快就去世了,只剩下伯母的母亲杨振德和伯母邓颖超二人,等于是孤儿寡母,伯母那时候很小才七八岁。这样呢,两个人就想着去天津,投奔伯母同父异母的哥哥,就辗转着到了天津。
两个人是怎么到的呢?就是靠伯母的母亲给一些夫人和小姐看病,才走到了天津。那个年代,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那些夫人和小姐想看病的时候不愿意找男的,恰好伯母的母亲会一点医术。也就以这个为生,带着女儿投奔到了天津。
但是,母女二人到了天津才知道,想要投奔的伯母的哥哥家里也并不宽裕。伯母的母亲只能带着伯母,到学校去给人家做校医,靠这样来维持生活。所以,伯母从小是在学校的环境里长大的,通过认字、练习写字……逐步的成长起来。
后来,伯母就在天津长大,在天津上学,参加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结识了一批进步的男女青年。这些男女青年在一起,打破了过去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落后观念,一起开展了救国运动,组织抗击军阀,抗击外国货等活动。
周秉德介绍,1919年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当时,年轻的学生们在一起,组织成立了觉悟社,有10位男生和10位女生。其中,就包括了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就已经认识了。
▲觉悟社合影
这10位男生、10位女生都是志向相投的人,都关注着社会的现象、反对封建社会。他们组织在一起,做了一些报纸的宣传工作,也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在当时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
▲周恩来南开学校留影
02
为追求先进思想,伯父到法国勤工俭学
周秉德介绍,1920年1月,伯父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在狱中,他坚持宣讲马克思主义。经过抗争,伯父等被捕学生于当年7月出狱,受到了热烈欢迎。
出狱后,为了追求更进步的革命理论和先进思想,寻求救国的道路,伯父于1920年11月,和一些同学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
但是,到法国去的时候,他们也没有钱,很拮据。伯父从天津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伯父曾和天津、北京、上海的一些报社说好,约定等他到了法国以后,给报社提供稿件,提供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换取一些生活费。
伯父到了那以后,住的也很简单,吃的就更简单。
伯父在工厂里面打工,也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一些革命理论,看一些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革命书籍等,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于1921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旅法中共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一生坚守并立下“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的誓言。
在1924年经组织安排回国时,伯父在尚未收到经费的情况下急于回国参加工作,便购买了最便宜的船票。
伯母跟我说,他们就是在锅炉房的旁边才有个位置可以待,只能在特别热的地方待着,因为没有钱买正式的座位。等于是“烤黄鱼”回来的,是很艰难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
03
共同走向断头台,伯父给伯母写“情书”
周秉德介绍,听我伯母说,本来伯父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他觉得搞革命就应该独身,就可以比较彻底的参加革命。
但是,当时他看到蔡和森和向警予,蔡畅和李富春,也都在法国读书,也都结了婚,还在一起搞革命,并且他们搞革命也是很坚定的。所以,伯父便觉得:搞革命不一定就不可以结婚。
那时候,伯父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认为,自己要找的终身伴侣,应该是一个能够共同在革命征程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由此,他想到了在觉悟社相识的并且在国内仍然坚持参与斗争的邓颖超。于是,伯父便写信给在国内的伯母,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当时,在学生运动当中,伯母一直是一个很积极的,热情能干的一个热血青年。
▲《少年》
周秉德介绍,伯父给伯母寄了很多信和明信片。其中,一张明信片上印的是德国的两位革命家情侣——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在这张明信片的背后,伯父给伯母写的是:“愿我们两个人,和他们两个人一样,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
周秉德说,“这是情书啊!情书,是这样说的!”周秉德介绍,这句话让她特别特别感动,伯父和伯母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地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的。
▲周恩来
04
伯父告诉我,找对象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
结婚要找什么样的人呢?
伯父有一次在饭桌上,曾跟我说:你现在已经20多岁了,是不是该想着要找个朋友了?他说:要找的话呢,一定要找志向相同的人。我那个时候之所以找你的小超妈妈,就是觉得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
伯父说:我要干革命,所以我要找的人,也一定得是能够经得住革命的这种惊涛骇浪才行,要找到这种不怕风险的伴侣。所以呢,你要找朋友,也要找到有着同样的革命志向的人。
周秉德介绍,伯父之所以讲到他原来的一点小经历,也是想着来启发我。
▲1926年,邓颖超与周恩来 来源:人民网
05
伯父伯母在广州结婚,今年是100周年
周秉德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时,伯母邓颖超与伯父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了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伯母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伯母到北京来的时候,也一直带着她的母亲。
伯母收到伯父从欧洲寄来的信,也是她在北京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周秉德介绍,1925年,伯母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伯母到广州与伯父结婚,后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
伯父是在1924年回到的广州,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那个时候,伯父和伯母一直在通信,没有断了联系。所以,伯母在1925年就自己从天津坐船到了广州。
周秉德介绍,当时,伯父要开会,便让陈赓去码头接伯母。可是,陈赓又不认识伯母,拿着照片也对不上人。最后,还是伯母自己找了一辆三轮车,把她带到了伯父当时的住处文德楼。
1925年8月8日,伯父伯母他们两个人见了面,和黄埔军校的几个同事一起吃了个饭,也没有什么仪式,就算是结了婚了。今年的8月8日,是他们结婚整整100周年。
据媒体报道,邓颖超曾这样回忆:“我们那时候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就很简单地,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住在一起。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开放了。”
▲1966年1月,周恩来与邓颖超在玉泉山
06
伯母邓颖超革命一生,主要从事妇女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邓颖超,1904年2月4日生,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
▲邓颖超
1924年,邓颖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
1926年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直属支部书记,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苏区,曾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机关总支书记。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科长、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内政司法部秘书。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
1938年1月,出席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首次理事会,当选为常务理事。3月,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任该会常务理事。5月,参加起草《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6月,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
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兼解放区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
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7年、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79年12月,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2年被推举为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1984年任中国三S研究会名誉会长。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
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周恩来和邓颖超
07
周秉德,曾在中南海和伯父生活十几年
周秉德,1937年出生于哈尔滨。1943年,东三省沦陷,周秉德随父亲周同宇(周恩寿)来到天津,周秉德在天津完成小学学习生涯。
▲周秉德接受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
1949年6月,周秉德随父亲来到北京,住进中南海,在周恩来总理身边生活十余年。
1955年,周秉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周秉德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任北京市朝阳区小学教师。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的秘书何谦牵线与沈钧儒长孙沈人骅相识。1964年,周秉德与沈人骅结婚 。
1994年,周秉德调入中国新闻社任副社长。2008年,周秉德退休。退休后,周秉德一直以来经常到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中传承红色传统,宣讲周恩来的精神。并著有《我的伯父周恩来》《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等。
2016年,周秉德发起成立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作为基金会的创始会长,2022年12月,周秉德荣获第十七届“爱心奖”。
▲1961年,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与周秉德等合影
▲1961年春节,周秉德和伯父周恩来合影
▲1988年2月5日,伯母邓颖超与周秉德及其丈夫沈人骅在西花厅合影
撰文: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惠配配资,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