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曲中路的北侧,从日照五交化大楼出发,向东步行,越过南北交错的丽阳路,就来到了位于海曲中路19号的地方——这曾是日照县政府的办公地点,如今则是东港区政府的所在地。这个地区的历史背景深厚,见证了日照从古至今的许多变迁与发展。
追溯到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金朝设立了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统军司,这一时期“山东”开始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16年后,也就是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金国将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成为隶属于山东东路莒州府的一部分。从史料记载来看,日照的治所及县衙办公地点自古至今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源远流长的传统。
县政府大院前的海曲中路及其周边街巷,虽然历代朝代的命名有所不同,但街道的大致位置和走向却得到了延续和保留。明代时期,县署东边的街道被称为宅东巷,今天这一地区的华阳路正是其延续。东关的街道名为永安街,可能就是今天的文华街或曾经的商业街——舒斯贝尔商业街;而东门外的冯公祠巷,或许就是如今的东关南路;冯公祠巷南侧的观音堂巷,今天的位置可能是市邮政局家属院附近的东西巷。
展开剩余76%所谓冯公,指的是明代日照的第三十任知县冯舜田,他来自山西蒲州,曾是举人,嘉靖三十年(1551年)赴日照担任知县。在任期间,他不仅积极为民解困,还捉拿了威胁日照安全的盗贼孟尚守,保护了地方的安定,深得民心,甚至为自己立祠供奉。他致力于文化教育的推广,设立书院,提倡农耕等一系列改革。冯舜田的功绩被《日照县志》记载,其中兵部尚书刘应节为其所撰的《历山冯公遗爱碑记》一文更是为后人铭刻了这位明朝名宦的政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照的街巷名称变迁了几次,到了清代,县衙前的街道被称为县前街,现今的海曲中路就是这一历史名称的延续;位于南门内的街道曾被叫做书院街,现在对应的是正阳路。东门外的小关街,也可能就是今天的海曲中路;冯公祠巷的小关南巷,应该是介于华阳路与东关南路之间的原县政府南宿舍区旁的巷道。
1947年左右,日照东门外的街道被称为鱼市街,可能就是今天的东关南路附近;而镇武庙前街,或许就是现在的兴安街;而原本的观音堂巷则改名为南小关街,这与今日的华阳路南侧的街巷相符。近年来,有些本地作家将小关街南巷称为“小官巷”,而一些市区的地名部门也已经批准了“小官巷”的地名门牌号,但这种改动是否符合历史记载却难以考证。地名的传承和变化,实际上是城市记忆和文化的延续,不应轻易被误传。
说到日照县的县衙和政府,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及之前的时期。明代以前,日照的最高行政官员是县尹,到了明清时期,这个职位改为知县,担任一县之主,负责管理县内一切事务。日照县在明代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下的青州府莒州。县衙设有六房三班,六房负责不同职能,包括户房(管理土地、户籍、赋税等)、礼房(负责礼仪、教育、祭祀等)、兵房(负责军事事务)、刑房(负责刑狱管理)、工房(管理工匠、水利、交通等)以及杂房(负责公益、卫生等)。三班则是负责差役事务的快班、皂班、步班,分别负责缉捕、行刑与传递信使的工作。
历史上,日照曾是一个偏远、人口稀少的地方,长期被定为三等县治。1912年,日照县的知事公署机构进行了改革,分设各类办公室,同时裁减了一些原本设立的行政机构。尽管金朝以前没有太多关于县衙的记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元代开始,县政府的组织架构逐步明晰。到了明清时期,县政府开始有了明确的行政职能划分和人员配备。
随着时间进入近现代,日照的行政体制历经多次变革。从1912年起,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山东沿用清朝末期的行政体系。日照县行政机构改为县行政公署,知县一职改为县知事,开始逐步进行行政事务管理。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山东省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日照则隶属于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照历经战乱,曾被日军占领,建立了伪日照县公署,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战后,日照的行政机构几经调整与重组,经历了从日照县政府到人民政府的转变。1953年,日照县划归胶州专署管辖,随后又更换隶属的行政区划。改革开放后,日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终于1985年成立了日照县级市,结束了其八百多年作为县治的历史。
这些历史的变迁,无论是民族压迫、外敌入侵,还是革命建设和对外开放,都深刻地烙印在日照这片土地上,成为这座城市记忆的象征。每一段历史、每一场风雷激荡,都值得我们去回顾、去讲述、去思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发布于:天津市惠配配资,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